7月3日,上海交大学生遭校外人士殴打一事继续保持着极高热度。#上海交大冲突事件引校门开放之争#等话题登上热搜榜。此前一日,话题#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也在微博热搜上。
\n此事“体量”并不大,但急剧发酵为公共事件,让人感到意外。根据网友发帖称,6月30日晚,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跑步时被足球砸中头部,发现踢球者为校外两名小孩。该学生与踢球小孩的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因身体不适倒地,小孩家长持续脚踹学生。最后该学生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治疗。
\n此事一出,即刻引发公众对于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大学本身的功能决定其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不能因噎废食。反对者则以此次事件为例,认为校园过度开放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
\n在这一氛围中,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账号平安交大发布声明表示正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依法调查处置,强调“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校外来访人员校园文明行为管理和引导”,这一表态让很多人担心上海交通大学会就此封闭校园。
\n尽管该校校管办在最新回应中表示,目前并未收到学校政策调整的通知,校外人员仍可按照原来的方式预约进校。但由于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已经“溢出”了一座大学校门,若是其他学校也“顺势”严控社会人员入校,无疑将让本就艰难推进的“大学校园开放”事务陷入困局。
\n教育部曾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但现实很骨感,近年来,高校在“大学校园开放”一事上态度和做法不一,“开放难”较为突出。就在7月2日,一则题为《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咋就这么难?》的新华网评,直言批评了校园大门“欲开又止”的问题:有的采取网上预约“限制性开放”,但不是名额太少就是预约程序繁琐卡顿;有的像是“挤牙膏”,没预约平台不说,还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的干脆完全封闭不让进。笔者近期进入一所大学也发现,外部来校办事人员必须由内部人员接进去。而就在几年前,笔者和球友去该校足球场踢球,还可以自由出入。
\n在继续严肃探讨如何合理有序地“打开”高校大门、恢复校园内外正常交流态势的同时,必须提醒:把上海交大校园冲突事件作为“大学校园不应开放”的铁证据,来堵悠悠之口,非常不妥。
\n换言之,这事和大学校门开放与否,毫无逻辑关联。原因很简单,这类事件,无论在校门内外,都可能发生。把校门封闭起来,就能高枕无忧?别忘了,学生也是要出校门的,和校外人员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并不为零。届时又该如何看待?难道还要把学生和所谓的社会人员“隔开”吗?
\n冲突的发生与解决,与校门开放无关,与个人有关。根据多方描述——包括媒体报道所引述的疑似被打学生的帖子,学生被足球击中头部是导火索。此后,双方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都不够冷静,而在该学生倒地之后,小孩家长的连续踹人,更是显现出极端一面。这种表现令人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放下个人恩怨、赶紧救人或寻求帮助,才是常规操作,岂能受制于“冲动的魔鬼”,令伤害升级?
\n笔者多年坚持业余踢球,所见皮球击中他人的情形不知凡几。但这种意外,多在一声“抱歉”、相视一笑中消解。但发生在上海交大的一幕,却提醒世人:在小摩擦中保持清醒头脑、以包容和宽容的意识极力遏制冲突,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述事件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社会文明课。而这堂课,并不需要区分大学内外。
\n说到底,冲突归冲突,“开放”归“开放”,不必混为一谈,更不可强词夺理地以此事为由,质疑大学校园有序开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希望上海交大能经历事件考验,继续“敞开大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摆脱纠结之心,大胆开放校园、科学管理校园。
\n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n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创同配资-创同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开户费用-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